查看原文
其他

张卓玉:直面疑惑,“双减”三问——究竟是什么?负担压力到底有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小学老师参考 Author 张卓玉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教育的活力从哪里来?——教育最该减的是这些!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

原创|张卓玉 
来源|中小学老师参考 

双减政策是应急措施还是基本政策?对于双减政策,是临时应对还是从长计议?双减政策,是旧时代的延续,或新时代的开启?

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到底有哪些?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张卓玉,原山西教育厅副厅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自8月份以来,各地落地双减的动作都非常快,但在落实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困难,也听到了不同的声,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


第一,  双减政策是应急措施还是基本政策?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重要的态度分歧,部分行政领导、校长老师、家长群体,他们认为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压力过大,于是出台双减来应对。


有另外一种声音的人,回到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的初衷,认为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期,双减会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


1958年,教育部曾下达过第一份关于减负的文件,有人统计,从80年代到现在,教育部及国家层面下达的关于解决学生压力的问题达到50个左右,可见“减负”不是新话题,而是老话题。也因此有人理解,过几年谈一次减负,这一次会不会是对过去若干政策的重复?有不少人持这种态度。

但我认为,我们要持积极的态度,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双减会是基础教育的基本政策。


实际上,教育部最近几年围绕减负话题已经有了系列性的文件,不排除以后还有相关的政策分配。双减政策文件明确讲到,一年启动,三年要初步见到成效。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基本态度是,把双减政策作为很长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


第二,  对于双减政策,是临时应对还是从长计议?


按我的理解,整个教育系统,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等,都应该从长计议,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落实双减,绝对不等同于学校的作业减少了,社会上的补习班关闭了,它需要一个制度体系,整体系统需要长期考虑这件事。


第三,双减政策,是旧时代的延续,或新时代的开启?


从50年代开始,学生压力过度的话题就被提出来了,到现在继续,未来5年或者10年以后,可能还会提同样的话题,不排除若干年以后同样的文件再出台。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整个旧时代老问题的延伸。


我个人更愿意把双减政策看成是一种信号,双减政策拉开了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曲谱。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个历史节点,出台这份极其重要的文件,出台后,国务院党中央到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抓这件事,我觉得不应该把它看作是过去若干文件、若干政策的延续,应该看作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开端,也开启了我们国家从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历史序幕。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不解决双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建议梳理学生负担与压力的清单


借助落实双减政策,校长也好,老师也好,需要认真思考和梳理一个问题——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到底有哪些?


很多地方一谈双减,就只有认为校外补习,或者学校作业。实际上,现在学生的负担和压力,绝不仅仅是指校内作业多,校外补习多,还存在大量无形的负担。


借这个机会,我们需要做基础性的工作,梳理下学生压力和负担到底有多少。


1,来自学校的负担与压力(作业、成绩要求、荣誉要求,等等)。


作业是最显性的,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许多无形压力,比如荣誉要求,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荣誉、班级集体贡献、年级贡献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2,来自家长的负担和压力(补习、成绩要求、压力氛围,等等)。


校外补习非常显性的,已经发展到必须采取措施治理的阶段,实际上来自家庭、家长的压力,远远不止校外。


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学生的任何考试,都有成绩和排名要求。还有是家庭形成的压力范围,父母有形无形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很高,孩子回到家里,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没有享受到他所在年龄段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反而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我曾和一名初中生聊过,他说自己最怕的是在家听到父亲的叹息,每一次叹息,感觉是对自己的不满,对学习成绩的压力。


3,压力原因:生存所迫、文化传统、政绩要求、教育观念(命运、面子、苦学、排名、功利、双基)。


给学生构成的压力背后,能够追问的原因很多,如生存所迫、文化传统、政绩要求、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对学生的负担太重了。


大家想一下,一位小学生和初中生,当他投入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而不是为了健康成长、兴趣学习,而是为了改变命运,小学生、初中生一旦有这样的想法,试问孩子们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一种压力吗?


许多家长不是只关注孩子自身的幸福,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面子,为了他在社会上对亲戚朋友有交代,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就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是一种表面上对学生负责,实际很自私的传统观念。


再有就是苦学。苦学是中国优良传统,但一定程度上过度了,如传统的头悬梁锥刺股,其实对学生无限制的苦学要求。而在今天,对于正在面临应考的初中生、高中生而言,他们所承受的苦学的压力不亚于头悬梁锥刺股。


我们是时候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思。


还有来自政府部门,学校校长的政绩要求,他们一味关注排名,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


还有特定时期形成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老师根深蒂固的“双基”思维,因为对双基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学生的刷题任务非常重。


(二)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


我认为要利用“双减”政策落地非常难得的契机,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关键是建立相关机制,减少负担和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动力。


1、从家长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长培训手册(负面清单,陪伴,交流)


有必要编制研发家长手册,教会现在的家长如何做家长。尤其是我国从温饱社会、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中,家长观念,家长教育小孩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通过家长手册,积极倡导家长更多地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关注家长和孩子们的交流等等。


2、班主任:研讨,形成系列措施。

班主任和减负非常密切。利用这次双减落地的契机,深入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动力,效果,每个学校应该对于班主任工作形成系统的措施,并长期坚持下去。


3、学科教师:统筹三改——教学、作业、评价


我建议“统筹三改”,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作业改革、评价改革,三种改革不到位,学生的压力本质上不可能减少。


4、管理层:形成整体、持续的改进方案


从教学行政部门、学校层面,我觉得应该制定各个层面系统的研究方案,整体设计,持续推进,通过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真正解决学生负担和压力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仅仅在操作层面是不够的,应该借助双减政策,开展基础问题讨论,从温饱——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深入思考教育教学、学生压力、有关教育价值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在很多的做法,是在小康、温饱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我国从小康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应该发生什么变化?如物质底线,生存质量,休闲社会,个性发展。



过去迫于温饱,我们必须考虑物质需求,家长、学生大多考虑地是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有基本的生活。而在现代化社会中,除了要考虑基本的物质需求(即生存质量),其他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我们既要关注孩子,周一到周五的生存质量,他会不会工作,是不是优秀的员工?与此同时,应该关注学生周六周天的生存质量,他们怎么度过闲暇时间,有没有业余爱好?


休闲社会。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我们正在逐步进入了休闲社会,休闲社会意味着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在减少。


个性发展。过去,我们保底是所有的学生都要接受基础性的教育,到了现代化社会,底线要求得到保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个话题在我们步入温饱小康的时候谈,但真正能把个性发展提到议程,是当我们步入了一个相当富裕,社会发展水平相当高的时期,而当下我们正在步入这个时期——现代化社会。


(三)保障学生休息权

1、保障学生休息权的意义与措施——红利,幸福,精力,慎谈加

“双减”明确讲要保障学生的休息权,通过减少作业,控制校外补习,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享有应该有的休息权。但现在很多地方,一边喊减,一边马上在加。从这件事情的现实需求来讲,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学生休息落实的问题。


中小学生是否应该享有社会发展的红利?社会发展的红利是从一周休息一天,发展到一周休息两天,不排除以后一周休息两天半甚至三天。这种社会进步的红利,中小学生有权享受吗?应该享受吗?成人社会普遍有周六周日,而中小学生要享受周六周日休息权,好像很奢侈。


还有学生的幸福。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取得成绩背后的生活质量。绝对不能说,中小学不要谈幸福,幸福是以后大学毕业工作后才能谈的话题,绝对不是这样。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追问,他们过得快乐吗?他们幸福吗?


我们希望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首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周六周日没有应该有的休息,学生即使坐在课堂听课,他在桌子上写作业,精力也不能够保障。“加”要谨慎地加,千万不能这头减那头加,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应该休息的权利。



2、学生休闲素养的培养及其意义——自由自主、质量、个性、无意图结果


在温饱时代,我们不敢提休闲素养,因为教育的意识一致。到了现代化社会,一个人没有休闲素养,就不是现代化的社会力量。


思考一下,一个学生一天或一周中真正意义上自由自主的时间有多少?他能把一切都放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进入休息日,没有任何负担的状态有多少?


休闲素养是学生个性化发展非常好的契机,我特别欣赏无意图结果这样的命题。有些活动表面上和校内学习、中高考成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真正个性化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自由自在的选择他想做的事情,很可能产生无形的效果。


3、走出内卷(恶性循环)的突破口


最后想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有一个热门的词叫内卷,我们传统上叫恶性循环。基础教育真的进入了恶性循环,走向内卷,需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到底在哪里?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来源:海南省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节选自张卓玉《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分享

张卓玉:新课标即将出台,核心是关注四大内容

张卓玉:落实“双减”政策的治本之策;“双减”更应减无形压力

张卓玉:为什么要加强学校考试管理?未来对学习究竟如何进行评价?

张卓玉:项目学习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

林忠玲:“双减”后寒假幸福模式,期待“五观端正”

卢志文: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方向;完整是教育的质量标准

新教育实验的必备读本——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